浅谈火车票实名制的后果

2012-01-12 313cn

      临近过年,我们在外面打工的人都面临回家的时间,今年的火车票全部开始实施实名制,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看待这些实名制呢,是不是实名制的出现,就使得票贩子不在出现了呢?

  据了解,这一从2010年1月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的火车购票、乘车制度大变革,初衷是促进购票公正性、打击非法倒票人员,曾经获得很大的支持。但在近两年的试点中,不显著的效果和给旅客乘车带来的各种不便也频频被公众所诟病。

  这一次,铁路部门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实名购票时代全面开启

  铁路部门日前发布消息称,自2012年1月1日起,包括L字头临客列车在内的所有列车车次的车票,无论是在窗口、网络或是电话订票,将全部要求实名制购票。

  车票实名制后,旅客进站乘车须同时持车票和与票面所载身份信息相符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票、证、人”一致,方可进站、乘车。进站时,铁路客运和公安人员将对旅客、所持车票和票面所载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行查验。如“票、证、人”不一致或无法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将不能进站。列车上验票时,乘务员将再次核验“票、证、人”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将由公安、客运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

  看似简单的火车票实名制,其实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2003年春运期间,重庆火车站率先试行了实名制——车票背面填写姓名,车站派出所盖章,旅客持证登车。但这一政策仅实行6天就被迫取消,原因是购票旅客多,登记难,人工核对实名制车票信息程序复杂,耗时较长,影响了正常的候车秩序。

  2007年,福建省厦门市、浙江省宁波市等地试点“登记实名制”和“农民工专列实名制”。但在2008年1月,铁道部明确表示,火车票实名制在全国铺开“不可行”。

  然而,民间关于火车票实名制的呼声巨大。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陆琴提交了《关于实行实名制缓解铁路买票难的建议》。

  2010年1月,铁道部发布公告称,将在广州、成都铁路局部分车站试行购买火车票实名制。由此,火车票实名制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今年6月1日,继部分地区试点后,铁道部决定对所有动车组采取实名制。今年11月,铁道部称,预计在2012年春运前,全国所有列车实行网上售票。而网上售票与实名制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捆绑同步推进,因为网上购票必须凭身份证进行。

  近日,铁路部门明确明年将全面实现火车票实名制,一个崭新的购票、乘车制度全面铺开,火车票实名制时代正式开启。

 能否“绝杀倒票保障公平”

  对于火车票实名制,铁道部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此举旨在增强售票的公平性,还有利于打击‘黄牛’炒票,因为春运铁路运力有限,不患寡而患不均,售票的公平性尤为重要。”

  那么,实名制究竟能否真正斩断“黄牛”的财路?又能否彻底实现公平购票?从已经开始试点的地区和部分车种来看,效果似乎并没有预想中的明显。

  在动车实行实名购票以后,《法制日报》记者曾多次在北京、河南等多地车站遭遇“黄牛”。这些“黄牛”根据车票紧张程度,向记者提出加价80至200元不等的购票条件。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一票难求?干扰售票公平的因素来自内部,这一原因甚至已被铁道部高层所认同。在不久前召开的2012年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指出,要“坚持票额信息公开透明,保证‘一窗有票、窗窗有票’”。为了做到这一点,胡亚东提出,将“加强售票内部管理,采取技术监控手段,建立倒查机制,严肃处理违规人员”。

  而对于实名制遏制“黄牛”的效果,铁路系统内部也并非完全乐观。此前,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就曾公开表示,如果票贩子瞅准了火车票这个“市场”,为了获利,照样有其他渠道炒票。比如制造假身份证、假票据,实名制照样起不了作用。

  这样的担忧同样引起了公安部门的重视。12月20日,铁道部公安局召开2012春运“猎鹰战役”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全国铁路公安机关自2011年12月7日起至2012年2月16日将集中开展为期70天的打击倒票“猎鹰战役”。

  会上指出,铁路部门推出了实名制售票、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等便民措施。虽然实名制售票对倒票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票贩子受利益驱使,肯定会改变方式变换手法,套购囤积车票,加价倒卖,坑害旅客,因此铁路公安机关打击防控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对此,公安部门将对票贩子建立“黑名单”,对利用电话订票套取倒卖的建立“黑号码”,对利用网络支付平台从事倒票和实施欺诈的建立“黑账户”,让票贩子无孔可钻。

 实名制能否经受“春运”大考
    尽管购票环节要求出示身份证,车票上也会印上个人身份信息,但一路上从未有人查验过“票、证、人”是否合一。在京沪高铁上,虽然有乘务员前来查票,但仅登记了座位号,并未要求记者出示身份证件。


  火车站只是将“实名制”“落实”在购票阶段,除了购买车票时需要出具身份证明外,之后从进站、检票、坐车一直到出站,不再需要任何身份证明,也没有工作人员来验证车票和乘客的身份是否相符。如此一来,“实名制”的意义已不复存在。因为买票的不一定坐车,坐车的也不一定要用自己的身份证买票。

  据铁道部消息,2012年春运自1月8日至2月16日为期40天,预计在这40天里,铁路将发送旅客2.35亿人次,同比增加1352万人次,增长6.1%;日均达到588万人次。

  仅动车实名制铁路部门已难完全实现,春运大考,又将如何面对?

  2008年,面对极大的火车票实名制呼声,王勇平曾代表铁道部回应:“难实行。”他给出的理由是:“买不到票主要是因为运力紧张,实名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春运期间客流量大,相当拥挤,而实名制将增加很多麻烦的程序,更加繁琐,在高峰时候不容易疏散,不快捷、便利。”3年后,这些问题是否已经完全得到解决?

  火车票实名制一直是民众期待解决中国铁路客运“一票难求”问题的一剂良方,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有着太多需要克服的难关。有评论人士分析认为,这包括“技术关”,现有的火车票出售系统,包括检票、验票的软件、硬件,均要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换代;“效率关”,火车票实名制后,旅客购票、进站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可能导致售票、检票更拥挤,铁路部门应尽早制订预警机制,并采取多种措施化解拥堵现象;“管理关”,实名制不是“铜墙铁壁”,同样存在漏洞,这就要求铁路部门在票务管理上下苦功,一方面,提高辨别水平,严厉杜绝虚假火车票在市场上流通。一方面,加强火车票在售、检、验等各个环节的防范工作,确保乘客个人信息安全。

    所以说现在的火车票实名制根本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群众的购票问题,还是需要再继续加大力度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