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榕城监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工作

2017-10-30 ken

 长期以来,福建省榕城监狱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构筑矫正文化的精神内涵,聚焦治本安全观,聚力“改造好”,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项目的引入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与改造价值观的塑造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了教育改造手段,提升了教育改造质量。

  师正宗取真经 严培训促传承

  榕城监狱始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培训作为构建百花齐放的矫正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工作全局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划。经多方筹措,积极采取“请进来”策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先后邀请各门类大师级技艺传承人4名,通过“大师领入门”保障非遗技艺传承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该监狱早于2013年就引入了太极健身操项目,后经多番联系,又于2014年引进了高湖舞龙表演项目,邀请在省内甚至国内舞龙表演方面都具有一定造诣的省舞蹈协会顾问、国家二级编导郑祥瑞,福州高湖舞龙艺术团团长、国家级舞龙裁判吴明忠等亲自进行动作套路教授,并由高湖舞龙队骨干成员全程带动训练,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十余组舞龙表演套路,具备了一定水准。

  今年,在综合考量技能培训的操作性与实用性、文化内涵与多元发展、对的志趣及精神熏陶等因素的基础上,将2017年非遗传承培训的发展重点放在传统手工技艺等习艺性项目上。目前已邀请闽侯传统竹编技艺传承人,闽侯竹编工艺厂负责人郑贻松、李成旺等进监开展闽侯竹编制作技艺培训达数十个学时,同时还先后接洽了软木画代表性传承人、2011-2015连续五年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奖金奖获得者陈国弦,福州脱胎漆器工艺传承人、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特级技师林祥灶等,并就福州脱胎漆器、西园软木画、南后街花灯制作等项目的引进达成了初步意向。

  拓项目掘内涵 塑三观正其行

  在积极通过非遗技艺培训让服刑人员能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榕城监狱还着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改造正能量的塑造培育,努力籍此让服刑人员内心有所触动、思想有所进益。

  在太极健身项目引进之初,就着眼于其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的功效来设置培训内容。而随着培训的不断深入,又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四时养生及经络学说,逐步形成了“太极养心操”;将太极手法结合跆拳道的基本动作,立足“动静相宜”,打造了“跆搏操”。正是通过对传统太极项目的不断发展演化,发掘文化内涵,先后拓展了太极扇、‘孝’道操等8个分支项目,引导服刑人员在呼吸吐纳间树立“静心”、“无争”、“平和”、“大同”的理念,体味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

  在舞龙表演中,伴随欢庆锣鼓的节奏,服刑人员在龙珠的引导下穿、腾、跃、翻、滚、戏,通过排演的30余个组图造型及动作套路,彰显了自身做为“龙的传人”的精气神韵,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服刑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爱乡的情怀。

  而通过目前闽侯传统竹编的技艺培训,引导服刑人员在细致精巧的手工编织过程中,“先静其心”、“再正其行”,并逐渐体悟了人生道路便是如竹编一般环环相扣,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好每一步的道理。“学习了竹编之后,我已不像过去那么急躁,动不动就发火动粗了。”服刑人员郑某拿着亲手制作的竹编花篮,兴奋地向大家展示着。

  新模式解难题 提质量显成效

  一直以来,监内开展的各类兴趣培训、技艺教学多会陷入开始红红火火、久之悄无声息的“虎头蛇尾”怪圈当中。究其原因,服刑人员缺乏学习积极性,技艺骨干刑释后队伍青黄不接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努力走出培训怪圈,进一步提升非遗培训的效果,我们开创了“自主化教育”的模式,即通过培养有专业特长的服刑人员作为这些项目的“版主”,利用正课教育之余的休闲时间,在民警带领下由服刑人员独立开展自主训练、技能切磋、节目编排等活动,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和传帮带作用,在调动服刑人员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专业培训质量。

  目前,在舞龙、太极健身、鼓乐队、竹编等项目中已引入了活动“版主”模式,充分发挥“自主化教育”的激励作用。今年以来,还通过探索“兴趣导向式”教育,在入监之初就发掘服刑人员专长和兴趣趋向,建立兴趣选课和技能考察制度,针对服刑人员个体制定《兴趣发展培养计划》,将其纳入“每人一计划”教育范畴。为后期进行专业培训打牢了基础,也使队伍中的技能骨干得到了有效接续。同时还充分发挥狱内电视台的传播平台作用,制作播放闽侯竹编工艺培训教程等非遗项目学习视频,提供训练指导。

  截至目前,已逐步形成了50余人的太极健身操方队、36人的舞龙表演队、30人的传统竹编工作室等具有一定技艺水平且不断发展壮大的非遗培训传承队伍。